原住民族十六族-魯凱族

人口約13,607人,依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人口數111年3月統計


魯凱族人口約13,249人,依居住地不同,分別居住於屏東縣霧台鄉、台東縣卑南鄉、金峰鄉及高雄縣茂林鄉的下三社三群, 最奇特的是下三社群,其多納、萬山、茂林三座部落語言互不相通。 魯凱族天性保守且敬重頭目權威,以頭目為中心, 強調社會階級和長子繼承的族群,階級主要分為貴族和平民,彼此的界限區分嚴謹,嚴密的部落禮儀和歲時祭儀, 也深深制約著族人的生活與教育。族人之間重視團結與互助,百步蛇是頭目祖先的的象徵,百合花代表了社會秩序與倫理, 只有純潔的少女與高貴的勇士才有資格佩帶。   
祭典是生活紀事的表現,許多的祭儀多依隨著季節與生命週期而舉行。每年八月的小米收穫祭(Tanaidrakalane)、 豐年祭(Kalalisiyan)和十一月茂林鄉多?部落的黑粟祭(Tapakarawan),是部落舉行的盛大祭典。   
近年來族人推動生態休閒觀光產業,發展出許多踏青路線,帶動產業的多樣化,特產有台東縣東興部落的香椿與洛神花, 屏東縣霧台鄉的手工藝品與多樣的風味美食,代表性的旅遊據點有茂林紫蝶谷、萬山濁口溪泛舟、多納溫泉、霧台石板屋文化走廊、 佳暮瀑布、嘉籣比魯溫泉、東興生態廊道。




祭典

魯凱族的祭典以歲時農業活動為核心,一年四季依序有農耕整地前的祭祀、小米播種儀式、 以及小米收穫儀式三個主要祭典,當中最重要的是陽曆七月的收穫祭,在過去它為期十幾天, 過程包括收割前的祝禱、收割期間的禁忌、收穫後的祭祖、預卜來年豐歉、以及男子成年禮等, 目前仍然按時維持這個收穫祭典的,以東魯凱的大南社最隆重。
而特殊的黑粟祭僅見於魯凱族下三社群的多納部落,據說古代有對夫婦把嬰兒放在田邊而去耕作 ,期間嬰兒不斷啼哭,但因為工作忙碌而未予理會,等傍晚收工後,才發現嬰兒不見了。當晚夫妻倆 夢見神來托夢,說嬰兒還會回來,數日後嬰兒返家,卻變成高大的年輕人,他說有八位肉眼看不見的 神跟著他來,他們帶著從所未見的黑色小米,要求夫妻倆合夥耕作,收成人、神各分一半,於是夫妻 倆就跟著只看到八根不停掘地的手鍬一同耕田,這八位看不見的神還賜給部落三件寶物,它們是:祭 神的酒杯、祈求晴天的射日弓箭、以及能夠求雨止旱的手搖鈴,等到小米收成後,該位青年即跟著八 位天神走了,從此多納部落就有了滋補的黑色小米,這就是多納獨有的黑粟祭之由來。

豐年祭

豐年祭,是魯凱人整地祭、播種祭、收穫祭、以及祭祖嚐新儀式等農耕祭典當中最重要的一項祭祀 活動,現在固定在每年8月舉行。歷史上這項活動曾長達十多天,過程包括收割前的祝禱、收割期間的 各種禁忌、新穀收穫后的祭祖、預蔔來年豐欠,以及男子成年禮等。
魯凱人的豐年祭的最大特色,就是在祭典前后,嚴禁社民接觸任何與狩獵有關的事物,以確保農耕 的神聖性。祭典后,家家戶戶還會舉行祈禱祖靈賜福給家中男丁、為家屋驅邪,以及替家中婦女祈福除 穢的家庭祭祀活動。如今由于農業逐漸衰退,曾經是舉行豐年祭祭典最隆重的大南社,已將祭祀的重點 放在全社圍舞、未婚男女盪鞦韆聯誼等項活動中了。





服飾

魯凱族服飾的式樣,色彩與排灣族大同小異,但以百合花飾的佩戴最為特殊。就女子而言, 百合花代表了貞潔,就男子而言,代表善於狩獵的勇士。另外,陶壺、百步蛇紋、蝴蝶紋都是 族人常用的圖案。魯凱族的服飾以十字繡及珠繡為主,而衣服有男女之分、年齡之分及階級之 分。服飾在原住民族群中除了保護身體的作用之外,還象徵著階級地位、祖先崇拜、表彰自我 、流行時尚和美感的意義,因此其內容形式多變與多元相當華麗。
在飾品的佩帶方式大致可分為頭飾、耳飾、肩飾、手飾、腰飾及腳飾等,除了增加美感之 外,也和服飾一般具有配戴看身分地位,所以某些特定的飾品不可隨意佩戴。



工藝品

魯凱族的工藝技術主要有籐竹編籃、織布、木雕、建築四種,當中最擅長的是木雕,它除了表現在頭目或貴族的祖先雕像、 家屋、門楣外,有許多日常生活的木器,例如木臼、矮凳、刀鞘、木匙、煙斗也都可能以木雕來裝飾,其花紋的細緻,堪稱領先台灣高山各族。 其它的工藝成品以實用的日常用品為主,有陶壺、木製品、竹製品、竹籐編器及編籃、月桃莖編器及編蓆、植物纖維製品、皮革及皮囊、匏瓢、 骨角牙及金屬製品等;紡織與刺繡亦甚精湛,有緞面繡、直線繡、直線繡仿面繡、十字繡、鎖針繡及珠繡等。




飲食文化

魯凱族烹飪食物的方式,主要有烘烤和水煮兩種,在親友團聚的場合,他們會以大鍋子加水熬出一鍋小米稠粥, 粥中摻入各種野菜、獵獲的肉等,大夥兒圍攏在鍋子旁共享,傳統吃飯的方式,是以食指從稠粥的表面,揩出一部份較涼的部份, 將它挪到鍋子的邊緣,等粥涼了再送入口,這種團圓飯有一個重要的禮俗,那就是每個人只能選擇自己面前的粥來取食, 不能越過鍋心或兩旁,否則就是不懂禮貌了。地瓜與芋頭是魯凱族人的主食,當中最重要的是芋頭,尤其是一種生長在乾旱坡地上、 不需澆水灌溉、體積比雞蛋稍大的小型芋頭-里芋,魯凱族人的日常生活幾乎少不了它。它可以烘乾以便長期儲存,食用時只要加水燉煮便會軟化, 因而成為出遠門時攜帶方便的乾糧,另外也可以磨成芋頭粉,做成類似年糕的食物,裡面包上豬肉為餡,是祭典和喜慶宴客的佳肴。
飲食:大武蒸阿拜 ﹢大南做奇那富 ﹢佳暮宴會 ﹢吊在門前各式小米 ﹢團員飯




音樂

魯凱族是階級世襲的社會,貴族與庶民之間維持著牢不可拔的界限,民族性非常團結,居住環境位處於土壤貧瘠、耕地缺乏的深山, 造就了保守的個性。古老的魯凱族曲調,詞句訴說著懷念之情,旋律風格獨特,有別於其他族群。在不同的場合都可以用不同的歌詞吟唱出來, 目前在部落裏族人每當歡聚、結婚或想念時都會吟唱這首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