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十六族-卑南族

人口約14,957人,依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人口數111年3月統計


魯卑南族居住在卑南溪以南的台東平原上,分為南王、檳郎、斑鳩、初鹿、龍過脈、利嘉、泰安、建和、知本、寶桑等10座部落。
「Puyuma-普悠瑪(卑南)」是南王部落大家相互稱呼的族語,也是「卑南(Puyuma)」二字的由來。 卑南族自認來源分為知本的「石生」系統與南王的「竹生」系統,相傳是由太平洋登陸美和海岸及都蘭山, 因此該兩處海岸為卑南族「石生」與「竹生」發祥地。 傳統的社會制度是男女平權的母系社會,母親持掌家中大小事,女兒繼承家業,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 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以母傳女來承續。
卑南族是狩獵火耕的民族,傳統祭典很多,每年12月的猴祭(bacibas)與大獵祭(mangayaw)是卑南族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祭典盛會, 「trakuban-達古萬」是過去對青少年施以嚴苛的斯巴達式教育,接受歷史文化、體能膽識及團體生活的鐵血訓練,以及保衛部落的青少年集會所。 「barakuwan-巴拉冠」則是包含「trakuban-達古萬」的部落集會中心,不只是舉行祭典儀式的地方,也是卑南族精神的象徵,現在更成為遊客拜訪部落, 體驗卑南族人文風情的最佳場所。




祭典

卑南族的傳統祭典很多,留存至今主要分成三種,即:海祭、猴祭、大獵祭三者。海祭是在每年 七月小米收成後,將所收穫的新米供奉於每一氏族的祖家祖靈,然後整個部落開始釀酒蒸米,抵達 海邊後,眾人將小米投入海中祭祀祖靈。
猴祭與大獵祭原是每年十二月稻米收成後舉行,目前已改在元旦,是一年當中最隆重的祭典, 猴祭又稱刺猴祭,是少年階級以獼猴為對象,模擬刺殺敵人的練膽試驗。大獵祭本來是以獵殺敵人 首級為目的,在目前已改為單純的上山狩獵,參加的成員以青年會所的壯丁為主,上山狩獵歸來, 由婦女準備酒飯迎接,等祭祀完成後,整個部落大肆歌舞宴飲,像漢族過年那樣熱鬧。

大獵祭

在每年元旦前后舉行的大獵祭,是卑南族群最隆重的祭典。它舉行的時間較長,內容繁多,包括: 新米嚐新與入倉祭、各宗家祭祖、壯丁出草凱旋慶典,以及部落少年晉級為服役階級,或是青年服役 期滿可以結婚等內容。如果當年家中有喪事的,也可趁著這個祭典除喪,重新恢復正常生活。因為祭 祀的項目多、時間又長,大獵祭又稱為“年祭”。卑南人的祭典內容,各社部落稍有不同,例如:南王社 的少年猴祭,選在新米收成、新穀入倉后的第四天舉行,少年們以猴子為對象模擬敵人進行練膽刺殺 訓練﹔建和社則有少女盪鞦韆活動。至于集團狩獵活動,原為壯丁集體對外出草,自從出草成為歷史 后,遂改成上山狩獵數天,下山返回部落后,舉社歡度新年的宴飲。




服飾

卑南族男子的服飾

近代男子的服飾以藍、黑、白色的上衣再加上刺繡的綁腿褲;年長者則穿布滿菱形紋飾、 紅色為主的無肩短上衣。裝飾物方面,青年期男子不但能穿最華麗的衣服,還可佩刀, 以及佩戴古琉璃珠或銀胸飾等各式裝飾品。穿著方式為幾乎沒有繡紋的長短袖上衣, 下搭是一塊矩形布所圍住的短裙,腹部再緊紮著一條織布寬帶,從頭部到頸部、肩膀、胸前、 腰部,都垂掛著諸多大小白銅飾物,並且用白銅鍊子繫住。 另外,而頭目和祭司在盛裝時有羽冠與肩帶、頭帶,一般人僅著黑色腰裙、粗步短衣和纏頭巾。

卑南族女子的服飾

卑南族的傳統女子纏頭巾,穿窄袖,下身穿開下襟刺繡長裙束膝褲(綁腿)。女性的服飾反而比起男性較為簡單,服飾以白、黑色上衣, 加上刺繡精美的胸兜,配上長裙。裝飾物方面,女性的白銅飾物較男性少,青春期女子在飾物上有花冠、項飾和長腰帶。穿著方式為長袖 上衣並且內穿長褲,在上衣外面再搭配一大形肚兜;頭部則是紮黑色頭巾,上面配以白銅項鍊式飾物。另外,女巫在穿著上有特別的肩飾, 是為一條夾織的紅帶,斜掛於右肩上其下端有穗。
無論是男性或女性,其服裝的漢化意味頗為濃厚,首先男性勇士們上衣幾乎都是類似漢服的布縫鈕釦,一條一條地橫裝在上衣正面, 只有少數頭目穿著織布衣,上面還綴有玻璃珠紋飾,但其圖形卻不同於排灣、魯凱兩族的人頭紋或百步蛇紋,他們都是幾何圖形。



飲食文化

卑南族的傳統生活,簡單而原始,火耕旱作與狩獵是族人賴以維生的方式, 他們以小米、陸稻、地瓜、芋頭為主食,很少捕魚而多從事狩獵,狩獵甚至是男子最主要的肴。

音樂

南族是目前唯一全數居住在平原上的族群,善於學習外來的優勢文明,他們是台東地區最早從漢族那裡,學會開墾水田、駕馭牛車的原住民, 也因資訊取得容易,創造許多精美的工藝,雖然遭受外來文化的衝擊,卑南族還是保有最傳統的祭典文化,像這一首在祭典中所吟唱的祭歌, 由部落耆老帶頭領唱,曲調高亢莊嚴,展現出卑南族團結、榮譽與權威,卑南族不但保存了傳統文化,再加上外來資訊的充實, 創造了許多不同曲調的音樂風格。



工藝品

編織技術

1.紡織 卑南族織布的色彩、圖案繁複多變化,而紡線方法都採用垂直紡軸, 織機為水平背帶機,卑南族婦女用兩根木柱插在地上,將經線板拌住不用腳蹬,夾布板縛於織婦腰際, 織婦都坐在地上從事紡織。不同的是卑南族女子平時織布有一定的場所,他們會特別建築婦女專用的織布小屋,男子不得進入。
2.刺繡 卑南族以十字繡法裝飾在黑棉布上最為普遍,絕大部份為幾何圖形,最常見的是花草、菱形、 三角以及四方紋等,而人形舞蹈紋則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顏色以紅、白、紫色為主。部分族人將原來織布的圖案繡在黑布上, 待整塊布填滿圖案後,再做成無袖長背心(禮衣),由於質料柔軟又容易做,因此大為流行。
3.夾織 在織布的過程中,卑南婦女大都也用色線夾入(夾織)、 綴珠和刺繡等技術,以形成多樣的風格。卑南族的夾織色彩鮮艷明亮,除了主要的紅色線夾織外, 任何鮮亮的顏色都可和紅色線配成圖案;以菱形紋圖樣為主是卑南族織布的特色圖樣,邊緣加上三角形、鋸齒狀、直紋、方格紋等。
4.珠工 卑南族人採用不同材料及不同的製作方法,展現出別具一個的珠工裝飾。
5.編器 卑南人的日常用具以編具為多,卑南族藤竹編製法有方格編、人字編、六角編、 柴扉編等。在編籃方面,是將藤與竹編製成各式各樣器具,編織法可以分為密編和稀編兩類,成品有方形、 有圓形等,如簍子、籃子、飯盒等,漁具有漁簍、漁筌等。另外,卑南人用月桃葉來編織「月桃蓆」,花紋 與編籃相同,有方格編、六角編與柳條編。而卑南族男子徒手用麻搓線結線成網,編結成網袋以及漁網、手網、掬網等。



工藝品

工藝製作

1.竹器 作為容器使用的有竹水壺、竹水筒、竹杯;作為生產器具的有弓、箭、 弓陷機、捕魚網架、釣竿、竹籠、紡軸等;其他如煙斗以及用來搗勻粟飯竹勺均為竹製品。
2.木器 傳統的木工藝器具如木桶、木臼與木杵、蒸桶、木碗、木匙、木甕、飼豬槽、 槍柄與木盾、木凳、木勺、木砧板、警鈴、木輪、木箱等等。
3.陶器 可從卑南遺址出土的飲食器具窺知,其成品如陶壺、陶罐、陶杯、及高腳的盤、陶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