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十六族-撒奇萊雅族

人口約1045人,依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人口數111年3月統計


撒奇萊雅族居住花蓮市美崙、德興、主佈、 花蓮縣壽豐鄉月眉、水璉、豐濱鄉璣琦、瑞穗鄉馬立雲、鳳林鎮山興。 撒奇萊雅族原被劃屬為阿美族的一支,稱為「奇萊阿美」。光緒4年 (1878年)清廷開闢蘇澳到花蓮的「北路」,首度將花蓮納入直接統治, 因為吏治不佳,激起撒奇萊雅族與噶瑪蘭族共同抗清,史稱「加禮宛 事件」,事敗後遭清兵擊潰,散逃各地,經過128年隱姓埋名的生活, 終於在2007年 1月17日由行政院正式通過,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三族
撒奇萊雅-「Sakizaya」意指「真正之人」。撒奇萊雅族屬母系社會,從妻居, 早期以小米旱作和漁獵維生。歲時祭儀以小米為祭祀中心, 按照小米生長時節,分為播粟祭、捕魚祭、豐年祭等,隨著季節舉行相關的祭儀活動。   
花蓮擁有無數的青山綠水,如:七星潭、美崙山、花蓮港、花蓮溪出海口等, 都位處於花蓮市美崙、德興、主佈部落附近;水璉擁有迷人 的海灣美景;璣崎海水浴場是夏日戲水消暑的好去處,遼闊怡人的海岸風光更盛產各式海產、 燻飛魚乾、龍蝦等;月眉、山興依傍在彎蜒的秀姑巒溪, 培育出的各式農產(稻米、各式野菜等)品質精良;馬立雲部落位處於紅葉溪北回歸線邊, 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




服飾

撒奇萊雅族穿著土金色、暗紅及黑色為主色的服裝,並以刺竹及眼淚珠為墜飾,於服飾中紀念祖先的鮮血與暗夜 的逃亡並呈現族群辛酸及不忘故土的決心。




祭典

撒奇萊雅族將一年四季分為pasavaan(春天)、ralod(夏天)、sadinsing(秋天)、kasinawan(冬天), 隨著季節舉行相關的祭儀活動。早期撒奇萊雅族的祭典是以小米為祭祀中心,按照小米生長時節,分為播粟祭、 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


播粟祭(mitway) 共舉辦7天
第一天(palili) 不工作,不吃蔬菜及魚,衹以食鹽拌飯。
淨身不洗澡的祭主(Cilisinay)殺豬奉神,召集全部祭司(malapaway) 舉行帕塞里儀式(pasayli)向瑪拉濤神(Malataw)祭祀祈求神明保佑部落安全幸福。
第二天(mitway) 開始進入播種期,每一戶都要請一位祭司至家中祭拜祖靈(odit no mama ato ina)祈求祖先保佑豐收。
第三天(molikuhpa) 不吃蔬菜、魚和雞肉,但不限制豬肉、鹿肉等獸肉。同時準備播種。
第四、五天(misalasikuhpa) 這兩天播完種子,不論男女均須盛裝播種,可以喝水。但是不能洗澡, 甚至吃飯前也不能洗手,且直接以手抓飯吃,因為撒奇萊雅人認為將土洗掉種子就不會發芽。
第六天(palunges) 解除禁忌。全部落男子一起下溪捕魚。回來後進行親族團圓晚宴(malusulusu)。
第七天(mizuk) 出去獵鹿,將補到的鹿連同小米送給祭主。



成年祭

頭目、長老及青年幹部開會決定每一個新年齡階級的組成, 然後用雞、迪瓦斯器(diwas,一種祭祀用陶器) 和酒向瑪拉濤神(Malataw)祭祀,最後正式成立新的階級。

豐年祭

慶豐收(patongi):在收割小米前,全家人聚在一起到戶外喝酒、吃糯米飯,然後去砍先砍下臺灣山棕 (balidas,嫩莖可以食用的野菜)的葉子用來綁在小米穗上,準備慶祝豐收。完畢後,每一戶準備糯米糕(tono』)、 酒、檳榔迎接祭司,祭司會將這些食品分享給有親友剛去世的人家。
豐年祭(malaliki):用木鼓敲擊並在瞭望臺上喊叫集合,要參加豐年祭的年齡階級者要馬上到集會所集合。 由頭目會交代舉行時間。預備階級者則在集會所練習跳舞。所有人都盛裝參與。第二天舉行盛宴(paklang,關於好事情的聚餐請客), 全部落的人到河中捕魚,然後在家中吃糯米團,配著抓來的魚吃。

收藏祭

將收成的小米或旱稻(tipus)收藏,但是禁止讓小孩子看到也禁止沒有下過田耕作的人碰觸。完成之後做糯米糕,此時, 只能吃樹豆和豬肉,做好的糯米糕則用來祭拜稻神。
年終時,每戶人家須將當年狩獵物全部拿出來烹煮,並和部落的人共同分享,迎接新年開始。

獵首祭

早年撒奇萊雅族與太魯閣族都有馘首(Mangayaw)習俗,但主要意義在於復仇。因為太魯閣族領域就 在撒奇萊雅族居住地北邊,撒奇萊雅人時常被太魯閣人殺害並取下頭顱。所以,為了報復,撒奇萊雅族 會組成獵首隊北上太魯閣族勢力範圍內獵人,並取回人頭獻給頭目。頭目會舉行獵首祭典,向瑪拉濤神 (Malataw)祭祀。在祭祀完後,將獵得的人頭拿到部落外埋藏。

巴拉瑪火神祭

2006年7月1日,撒奇萊雅族在停辦火神祭(Palamal)128年後,在花蓮市國福部落恢復舉辦。
巴拉瑪火神祭與傳統豐年祭不同,為撒奇來雅族後人對祖先的追思祭典。 祭典中共有七道法禮, 並以紅、綠、藍、白、黑五色使者祈福。 紅色使者以紅花在額頭開啟靈魂之眼,迎接火神,傳承智慧; 綠色使者以刺竹除穢,藉由刺竹拍打,去除厄運及晦氣; 藍色使者以酒解除族人心靈與智慧的鳩渴; 白色使者代表火神光照,透過點燃火把,表示祖先交付的薪傳,並為族人點燃光明的未來; 黑色使者則以炭塗黑表示隱身,讓惡靈、厄運無法靠近。 儀式中祝禱司為族人以酒沫蕉葉表示護身, 而族人持火把巡禮繞圈,體驗及追緬先民落難情境。 在祈福儀式後,舉行火葬儀式燃燒火神太花棺, 祈求火神的靈魂能與族人一起浴火重生。
火神祭,是撒奇萊雅新創的祭典,它是2006年恢復傳統名稱的撒奇萊雅人為了紀念1878年“加禮宛抗 清事件”遇難的頭目及族人的祭祀活動。1878年,部落宛如城牆的刺竹被清軍火砲攻破,整個部落被焚毀 ,倖存者躲藏在阿美部落裏,隱姓埋名長達100多年。在恢復族群名稱后,族人們追認當年喪生的頭目為 火神,並設計全新的祭典儀式,目的在于教育族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歷史與文化。
*火神祭之程序敘述如下:
1.燃煙告神:藉燃煙與風車將祭神的訊息告訴祖靈及神明。
2.遶境:白、紅、綠、黑、藍五色使者持火把繞行達固湖灣部落邊境,並於3處祭拜點召靈,召喚先靈到祭場接受奉祀。
3.迎神:由祝禱司及祭司迎接火神降臨。
4.繞祭:由祭祀族眾繞行6處祈福點,接受火神使者及住禱司的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