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十六族-賽夏族

人口約6,822人,依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人口數111年3月統計


賽夏族分為南、北二群,北群居住在新竹縣五峰鄉、南群居住在苗栗縣南庄鄉、獅潭鄉。 賽夏族自認發源於「歐玻那嗡」(oe’pooh na ’boong)的大霸尖山,族人從發祥地下山後,順著溪流四處遷徙, 目前都居住於海拔三百到七百公尺高的丘陵地上,因人口的稀少,以散居的方式,形成零星的小聚落。
「賽夏」(Saisiat),意指人的意思,賽夏族擁有極嚴謹的姓氏社會組織,族內大事,由各氏族長老議決, 這種政治制度稱為「長老共議制」。賽夏族有許多傳統祭典,目前「祖靈祭」(pasbaki)、「祈天祭」(oe’oewaz), 以及每隔兩年在11月或12月所舉辦的「矮靈祭」(pas ta’ay)是凝聚族人共識的重要祭典。
部落環境風光明媚,自然生態資源豐富,近年來族人也發展自然生態休閒觀光產業,獅潭鄉百壽生薑、南庄鄉 二坪段木香菇、大坪一葉蘭、巴卡山金線蓮、五峰鄉大隘高冷蔬果等都是部落特產,知名的景點是南庄鄉八卦力民 宿村、巴卡山古道、鹿場、加里山、鵝公髻山,每隔兩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在南庄向天湖部落與五峰大隘部落舉 行的矮靈祭,是遠近馳名的傳統祭典盛會。




祭典

賽夏族的矮靈祭可能是全世界僅有的祭典,它的祭祀對象是一種已經消失的矮人,這種矮人的成年男性身高 在一五五公分以下,皮膚黝黑、頭髮捲曲,善於弓矢、爬樹與巫術,台灣高山各族都相信古代曾有這樣的種族存 在,目前在菲律賓大約還有兩萬多這樣的種族。
據說古代賽夏族曾與矮人和睦相處過,矮人還傳授賽夏族許多生活技能,可是矮人男子常侵犯賽夏族婦女, 因此有一次,賽夏族利用詭計殲滅了矮人,只剩下兩位老人,老人施下詛咒告知賽夏族此後將過著匱乏的日子, 族人們十分害怕,向老人尋求諒解,於是兩位老人傳授賽夏族祭祀的細節,要求賽夏族必須奉行不渝方能平安, 隨後走向東方不知所終。
因此每隔兩年,賽夏族都會按時在十二月間,擇日在南北兩群同時舉行矮靈祭,祭典主要分成延請矮靈、 娛樂矮靈、遣送矮靈三個過程,為期三天徹夜舉行,每隔十年還有一次盛大之大祭。矮靈祭的時候,舉族都必 須參與,期間禁忌頗多,氣氛肅穆而詭譎,頗類似漢族之超薦亡魂法會,目前是遊客雲集的著名高山族祭典, 也是凝聚賽夏族人的一大事件。

矮靈祭

矮靈祭,是祭祀賽夏人傳說中的“矮黑人”。賽夏人傳說中的矮黑人,有文字記載,曾遍佈亞洲熱帶海岸, 至今在馬來半島的印度洋叢林仍有零星存在。台灣少數民族諸多族群擁有類似的矮人傳說。傳說中,古代賽 夏人曾與矮人和睦共處,矮人傳授給賽夏人許多生活技能,可是矮人男子常常調戲賽夏婦女,因此憤怒的賽 夏人幾乎將矮黑人全部殺戮。僅剩的兩位矮黑人對賽夏人發下詛咒,從此賽夏人的部落災難不斷。
賽夏人為解除矮黑人的詛咒,便每隔兩年,在冬天擇日舉行 “矮靈祭”。祭典的內容分成宴請矮靈、娛樂 矮靈、遣送矮靈三個過程,時間在晚上6點至隔日凌晨6點,為期六天五夜。每隔10年,還有隆重的“大祭”。 祭祀活動是舉族參與﹐禁忌頗多,現場氣氛肅穆詭譎。賽夏人也是台灣少數民族當中唯一以異族為祭祀對象 的族群。




服飾

賽夏族傳統衣服只有無袖上衣、腰裙、披肩三大類,上衣是由兩片布縫綴而成,是人類最原始的衣服款式, 它有長及下腹與短及胸部兩種,是賽夏族最主要的上衣。
腰裙是由一片長布組成,包住腰部以下的地方,男子只是一片宛如短裙的遮陰布,女士則長達膝蓋以下, 年輕男女另有一片呈菱形掛在胸前的胸布,年老的男女在天冷時還有一片約一百五十公分見方的方布當禦寒披肩。 衣飾的花紋是以菱形為主,也有幾何圖形的四方形和三角形以及線條紋。其上衣大致紅底白襯或白底紅襯相間配著 其他顏色。清代中葉以後,受到漢人影響,賽夏族的上衣也出現長袖,以及改腰裙為寬鬆半長筒褲的穿著。
在衣服之外,賽夏族也配用許多飾品,它們由各色布帶綴上貝殼、鈕扣、獸牙、鈴鐺、琉璃珠組成,佩戴於 額頭、頸部、腰部、腿部等處。另外還有以雕刻竹管、貝類獸骨當耳環耳飾的習俗。
臀飾是賽夏族最獨特的裝飾品,它是一個類似腰包、並繫上成排鈴鐺、薏仁珠、彈殼、竹管的構造, 由婦女佩戴於矮靈祭典上,隨著歌舞擺動而發出有節拍的碰擊聲,在徹夜吟唱圍舞的矮靈祭場內,更添肅穆與詭異的氣氛。



工藝品

賽夏族男子從事竹、籐編織,婦女主要任務是織布,本族織布文化的特色,就是只使用白、紅、黑三色線, 卻能織出豐富而典雅的圖案變化,這些圖案有菱形、V形、方格形、象徵閃電的卍字形、象徵以巫術防護的X形等, 另外還有讓布紋織出各種紋路與凹凸變化的技巧,賽夏族的衣服,就因為布匹上面擁有顏色、圖案、紋路的豐富變化, 而顯現出別具一格的藝術趣味。
賽夏族人製作日常用具通常不假手他人,男孩在成年前就學會竹工、編織籠網、鍛冶、刳木及製造武器等技術, 女孩在成年前亦學會織布的技能。因此,賽夏族的傳統家族,每一個男女皆是製造家用手工藝的成員,製作自己家內 需要使用的日常用具。原有的手工藝,有苧麻紡織、刳削木工、竹工製造、製葫工業、製革工業、結網和織帶、籐竹 編器及武器等,手工藝材料主要是麻、竹、木、籐、石等。前者以植物為材料,其中麻、竹、木、籐採集於山林,而 石塊則製作農具,如石斧、石鍬等。



飲食文化

古代賽夏族與其他台灣原住民一樣,日常食物都是植物性的雜糧野菜,只有在祭典與狩獵的時候,才能吃到難得的肉類。 賽夏族較具特色的食物,以鹹醃肉、酸醃魚、糯米糕、糯米酒最有名。
漁獵豐收或婚喪喜慶殺豬的時候,因為一時吃不完,賽夏族會把獸肉和魚醃起來,日後再慢慢吃。鹹醃肉是以鹽巴抹上肥 瘦相間的豬肉,放入陶甕保存,要吃時再取出來烤;酸醃魚的賽夏語稱為以努罵,方法是把冷飯或粟飯,拌入切碎的肉絲或溪 魚中,放入瓶罐內封存,因為米粟澱粉的發酵,可使肉類不會腐壞,更帶有一股特有的酸味,被認為是賽夏族的珍羞,連住在 賽夏族周邊的泰雅族,也擁有同樣的食物處理方式。
飲食:搗年糕、分豬肉




音樂

這是一首每兩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非常古老的(pas-taai)矮靈祭祭歌,矮靈祭共有十六首祭歌, 每一首都有不同的意義與代表的意思,敘述著賽夏族當年和Taai(矮人)生活的情形,到事件發生後僅存的兩位Taai(矮人) 長者走向東方不知所終。賽夏族因常年爭戰,遷徙及零散的部落生活方式,是目前台灣原住民各族群中幾乎沒有歌謠的民族。